村中的关老爷庙
记得我小的时候,在老家莱阳市河洛镇贺家沟村中间有一座关老爷庙(也叫“关帝庙”),座落在我村正中心。全村百户人家在关老爷庙周围分为庙后(北岭上)、庙前(庙前街)、庙东(东沟底下)、庙西(庙西头)等五个部分,像“众僧朝佛”似的围绕着神圣的“关老爷”。我们家就住在庙前街,离关老爷庙只有三四十步,一出门向北一望就能清楚地看见。
整个庙座北朝向,建在一个用砖石砌起来的约一米高的台子上,东西长约七八米,南北宽约四五米,高约八九米,庙顶披黑瓷瓦,瘠梭两头雕有石兽,显得庄重神秘。庙内塑有“关老爷”与真人大小一样的坐像,金脸(关老爷本是红脸,不知为什么我庄的“关老爷”鎏金脸),披金甲紫袍,穿朝靴,面部严肃而慈祥,眼微闭,一手拿书,一手欲翻书。据老人说,那是在《观春秋》。关老爷坐像前面右边站着白脸关平,手持宝剑,面部慈祥俊美;左边站着黑脸周仓,手持大刀,面容恶煞,眼珠子似要鼓出来,很吓人。庙的前面有一约一尺高的宽阔平台,用石板铺成,做为给关老爷跪下磕头用。村里人把它叫做“庙台”。再向前左面建有一座钟楼子,底座是用大石块砌起来的中空平台,用来为“关老爷”烧纸。钟楼子上面挂一口巨钟,声音洪亮,一敲全庄人都能听得见。钟楼子西边树一旗杆,直插青云。
记得那时对我来说,最感兴趣和吸引力的是关老爷庙中的壁画。庙中东、西墙上彩绘了关云长一生忠义的事迹。有:桃园三结义、过五关斩六将、义释曹操,水淹七军等,关云长骑在赤兔马上,手持青龙偃月刀,胡须飘飘,威风凛凛,使人看了之后肃然起敬。不但我爱看,村里的小伙们都愿意看。看了之后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忠义教育。
听老人们说,这庙是清朝乾隆年间建的。当时为什么要建呢?听我父亲和学校老师讲过,因为,清朝建立后,为巩固统治地位,需要对老百姓特别是汉族人进行忠义教育,“三国”时的关羽就成了其选中的典型。然后,由朝廷发诏,要求各地大兴建“关老庙”之风,并且不断地把关羽加以美化、神化。我记得,小时候到观音庙、朱江、马崖口、河洛等周围庄去走亲戚,都见过建的“关老爷庙”,基本布局样式都差不多,只是庙的大小有些差别,“关老爷”的脸有金脸、有红脸。当时建庙的资金从哪里来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见到我庄“关老爷庙”后墙上有块长方形小石碑,约一尺半长,一尺宽,上面刻着密密麻麻捐资建庙人的各单,约有二三十人之多。说明,建庙主要是村民们响应官府号召,自发捐资,也算是村民们干了一件名垂青史的公益善事,“关老爷庙”的建立,给村民们带来了一种带有迷信色彩的信仰和精神上的安全感,并起到了一定的忠义教育作用。
那时,因为贺家沟村比较封闭,村里人与外界接触少,所以信仰比较单一,村里人大都是信神,而“神”里面最信“关老爷”,因为“关老爷”就在眼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我父亲和老人们常说:“敬神如神在”。确实是这样,因村里人非常信仰敬畏“关老爷”,所以仿佛“关老爷”真的存在一般。
在战乱年代,村里人认为“关老爷”能够保平安。
我曾听父亲告诉我这样一件事:抗日战争时期,我庄西不到二里就到了莱阳通烟台的公路,经常有日本鬼子从公路上路过。但日本鬼子进不了我们村,因为有关老爷保佑。村里人说关老爷在西山顶上设了一道黑障,使鬼子看不到俺村,所以进不了村。为此,关老爷庙前的香火烧得更旺了!当然,这些迷信说法都是有点望风扑影。实际情况是,当时我村虽然在一个小埠子上,但周围基本是岭,非常隐蔽,不到村头看不到村。通烟台的公路虽然离我村不到二里,但有岭隔着,鬼子发现不了村,所以未进我们村,但讲迷信的村里人却把功劳记到“关老爷”身上。
一九四七年秋,国民党反动派重点进攻胶东,那年我九岁。有一天晚上凌晨两点多,正睡得迷迷糊糊,突然被大人叫醒,说:“快起来,敌人要来了,咱们要逃跑”我一听要逃跑,一下子吓醒了。我大哥说:“这一次孩子们和东屋三奶奶先走,大人们待几天再跑!”我三奶奶那时已七十多岁,不愿走。她骑在驴上,走到关老爷庙前,从驴上跳下来,跪下流着眼泪求关老爷保佑,跪了十多分钟,怎么劝也不走。她是那么虔诚,相信关老爷真的能保佑,最后被架到驴上,嘴里还不停地念叨:“关老爷保佑!关老爷保佑!”
还有一件事,我的印象很深。西崖下邻居一户我叫二奶奶家的,她大儿子当解放军。那时正处战争年代,有一天晚上,我二奶奶做了一个梦,梦见他大儿子满脸是血,吓醒了。感到不吉祥,第二天就到关老爷庙烧香求关老爷保佑。关老爷的一只抬着的手从手脖处断了,她便请人给修正补上去。住了些日子,传来他儿子在战场上牺牲的消息,她哭成了泪人。但他以为那个梦是关老爷提前托梦告知她的,所以对关老爷非常感激!
我小时候,就是在这种环境中生长,耳闻目染,深受影响。我曾问我父亲:“为什么庙里的关老爷眼微闭?”我父亲说:“如果看到不仁不义之人,关老爷就会睁开眼,弄不好就会杀人!”单纯幼稚的我心里就想:“一定要做个仁义之人,千万不能惹着关老爷!”后来我到鹤山完小(五年级)读书,放寒假时,我大哥给关老爷庙写对联,让我试着编一副。我便编了一副:“忠义保汉三分鼎,传名全在一部书。”自认为编得很好,但我大哥说:“意思还可以,就是算不上对联。”他说:“所谓对联上下句必须对仗工正,你编的这幅上下句对仗不工正。”他编了一副:“匹马独行千里月,单刀笑指一江风”既对仗工整,又很有意境,用大红纸写出来贴到关老爷庙两边,吸引了许多人来看,我很佩服!
后来我上招远二中(初中)上学离开家乡,知识面宽了,见识也广了,我看过多遍《三国演义》,对关老爷(关羽)有了更多了解,褪去了原来的迷信色彩,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关羽。得知他生前也曾是一个逃难江湖的普通农民,后因结识刘皇叔,在战乱之中忠心保刘,而且很讲义气立了大功,成为威震华夏的蜀国“五虎将”之首。当然,他也犯过许多错误,最后败走麦城。但他的忠义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即是在今天也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我常常想,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主要由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这两大基本元素组成,要把这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以红色文化为主,吸收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东西(合理内核)。因此,虽然在文革破“四旧”中关老爷庙被推到了,但中华民族历来倡导的“忠心保国”精神和“仁、义、礼、智、信”的崇高道德仍需大力发扬和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