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福地聚宝盆——忆小时候贺家沟村的地理风貌
六十余年走红尘,回首故乡入梦频;
贺家沟村何所似?人间福地聚宝盆。
这首诗是我前些天回忆起少年时期在家乡贺家沟村时的种种趣事而写的。其中有一件印象特别深,一九五四年我正在招运二中上初中,放暑假后的一天,我的族哥贺孟起(上鹤山完少时的同学)找我,让我帮他绘制一张关于贺家沟地理环境图。我便同他一起登上东山,对当时的村容村貌、地理环境进行观测,最后绘制了一张关于贺家沟的地图。所以我对当时贺家沟村的地理环境印象特深,至今难忘。
当时通过观测,我感到贺家沟的地理环境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形象地说:它像一个聚宝盆,四面环山,有东山、西山、南山、北山,像四条巨龙将村庄围住,而“盆底”又有一个小埠子从北山向南捌出,北高南低,长约三四百米,一直伸到南沟,像回头欲向南沟吸水的半截龙身,近南沟断崖处还有一个直径约六七米的巨形圆石,一半在地下,一半露在地面,很像是“天外来客”(陨石),村里人把它叫做“大龙眼”。“大龙眼”下面是条小河,基本上常年有水;小沟里有一个湾,叫做“盆湾”。记得,当时整个村庄就座落在这个神奇的半截龙身和“龙头”上(即小埠子上)。
记得那时,村中间有一座“关老爷庙”,全村百户人家,围绕着“关老爷庙”大致分为五个部分:庙北(即关老爷庙后)住着二、三十户,叫“北岭上”,庙东沿小埠子的东半坡,从北向南住着二、三十户,叫“东沟底下”,庙西沿小埠子的西半坡,从北到南住着约十五、六户,叫“庄西头”,庙前,沿小埠子顶部从北到南住着约二、三十户,叫做“庙前街”。我们家老屋则座着“庙前街”,离“关老爷庙”只有四、五十步。村里人都说:“这里是龙瘠骨,风水好!”村南靠近“大龙眼”,北住着十多户住家,则叫做为“庄南头”。
村周围的山名字都很有意思,如,东山因为有两个清末翰林很小的时候在山迷路,据说晚上有个老神仙保护过程的故事,因而被叫做“翰林山”,西南山,因绵延弯转似一条卧龙,而叫“卧龙山”,西北山,则起名叫“凤雏岭”,等等。这些名字中或包含一些历史故事,或寄托一些期望。当然,也有的名很土,如西山角下有一个地方叫“尿窝”,就土的掉渣,还有个地方叫“赶牛道”,也不高雅。
由于四周的山把村庄围起来,像一个底部隆起的巨盆,所以整个村庄比较隐蔽,成了典型的“世外桃源”,是一个人间福地。听老人们说,在历史上,自建村以来,在旧社会虽然也饱经苦难,但相比而言,比较平稳,没遭什么大的战乱和灾害。因四面环山,所以不到庄头看不着庄,在战乱年代避免了不少灾祸。我曾听我父亲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抗日战争时期,我庄西岭外就是莱阳通烟台的大公路。距庄不到二里路,经常有日本鬼子的汽车和兵从公路上通过,但进不了我们村,老百姓说,是因为关老爷保佑,在西山上设了一道黑障,使鬼子看不到村。实际情况是,当时我们周围是岭,非常隐蔽。莱阳通烟台的公路虽然离村不到二里,但有岭隔着,鬼子没有看见这里有村,所以未进我村。否则,其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村还因为比较隐蔽,与外界接触较少,村民都比较憨厚、正直、善良、勤劳、自食其力、与世无争,一直保持着老祖宗传下来的纯朴村风,邻居之间团结和睦,很少有吵架、打仗的。而且多数户会打谱过日子,很少有讨饭的。一九六〇年生产救灾时,不少地方人换饿,但贺家沟村人没有换饿的。外面的人都羡慕,说:“贺家沟真是个好地方!”我在老家时,从来没听说过有犯法犯罪的,真正称得上名符其实的“世外桃源”人间福地。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里环境虽然好,村里人虽然多年来过着比较平稳的生活,但仍有不满意之处,就是村里不出文化人。村里人有个说法:“贺家沟光发外亲,不发内亲”,就是说,嫁出的闺女家出人才而当庄的人不会发达。事实似乎也确实这样,在旧社会几百年来科举时代,连个秀才也没出。而嫁出去的闺女却出过不少大人物,如清朝末年,莱阳“一门三翰林”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据传,清朝末年,贺家沟村人的闺女女婿王兰升和两个儿子王塾、王垿父子三人都中进士,入翰林院做了大官。那时,贺家沟村人也跟着风光了一阵子。而王兰升的小舅子贺家沟人“老八”虽读了多年书,但在科场考了多年,连个秀才也没考上。村里人说:“这不是典型的发外科而不发内科吗?”这是为什么?村里人不解, 不明白这到底是为什么?
那时农村人很迷信风水,不少人认为村里能不能出文化人与风水有关,所以千方百计找人看风水。听说,我爷爷时,也很讲风水,曾专门请一位叫张半仙(化名)的风水先生看过风水,一共在我家住了七天,每天饭后都由我爷爷陪同到村外看风水,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据说,张半仙在我爷爷的陪同下,把村四周的山头都看完了,选了五六处他认为风水好的地方,再从中选了两处:一处是庄西头凤雏岭下有个地方。他说: “这里后一代不出大官就出大贼。”我爷爷和我父亲商量,不能要这个地方,万一后辈出了大贼,辱没祖宗,对不起列祖列宗。另一个地方是瑶沟。瑶沟,在村庄的西南面,约一公里多。是一条从西向东走向的深沟,一百五十米左右宽。沟西面是山,山下面沟处紧贴山角有个大泉眼,常年涌水不断;沟南面有两座连体小山,一座山像大印,另一座山像笔架,中间连体部分凹下去一点,像一扇向南开的门。沿沟向东约二百米外是一块南北平坦地,再向东入蚬河。此河常年流水不断,发源于栖霞县艾山。风水先生说,这是一条玉带。沟的北面也是一座山,风水宝地就座落在北山的南山坡上,中心地带是一块约半亩大小的平地,北、西、东都高,南面面沟,像一把“太师椅”。风水先生说:“两山夹一沟,不出大官出王侯”。我爷爷和我父亲对这块风水宝地非常满意。就这样定下来了,做为我们家的祖坟地。最后一家人对张半仙千恩万谢,似乎他给我们家送来了光明。这件事既反映了当时农民的愚昧,也反映了村里人在文化上打翻身仗的迫切要求。
这种状况,直到解放以后,才得到了根本改变,贺家沟也出了大学生、留学生、博士生、教授、专家等等,可谓科甲连第,人才倍出,成了这远近闻名的文化村,再也不是光发外亲了。地理环境也“锦上添花”,得到很大改变,变得越来越美,越来越好。
一九五八年村里人在南村“大龙眼”南面下修了一个水库,面积约百亩左右,像一面镜子成了村头的一大景观。村民们说:“这回老龙头有水吸了,贺家沟的风水真的改变了!”
在改革开放中,为了加强与外界联系村里人把西山被削下一截,公路直接通到庄里,坐汽车从村里到莱阳城只需十多分钟。村民们的房子也盖到了西山,彻底改变了之前封闭的局面,村民们高兴地说:“这回贺家沟更是人间福地了!”
二〇一九年十二月莱阳市河洛镇在贺家沟村西岭建成毛体书法为特色的“红色艺术馆”(同时挂毛体书法创作基地牌子),做为红色教育基地,变成了一颗“红色明珠”,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